古家资讯

记韶关乳源县人民医院医务科主任古远华

来源:本站日期:2018-7-9 浏览:0



让瑶汉百姓不出县,就能享受三级医院的服务

——韶关乳源县人民医院医务科主任古远华


◎《南方》杂志记者/张 亮 通讯员/邓伟成



(古远华)



美好向往


广东省将“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升级建设”列为省十件民生实事,希望全县瑶汉患者不出县就能得到三级医院的技术和服务。

作为广东第一、第二轮扶贫开发重点县,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面临着不小的财政压力。与珠三角相比,当地的医疗水平相差甚远。

对于出身在医生世家的乳源县人民医院主治医师、医务科主任古远华来说,改善当地的医疗条件和治疗水平,一直是他的向往。当前,省市县政府大力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升级建设,这让古远华有底气说出新时代的向往:让全县瑶汉患者不出县就能到三级医院的技术和服务。


最大的期望是有一台全自动的麻醉机


县医院病床紧缺,治疗软硬件差,患者经常要去韶关、广州看病,这不但让患者花费很大,而且车马劳顿,求医艰难。当时,古远华最大的期望是有一台全自动的麻醉机。

1963年,乳源瑶族自治县建县。古远华的父亲是客家人,其于1968年从梅州一所大学毕业,支援粤北山区来到了韶关乳源,当一名医生。

说起小时候的向往,古远华告诉《南方》杂志记者:“我从小就感觉到,当地的群众非常尊重医生,医生在大家心目中很有分量。所以我也立志要学医,当一名医生。”

据古远华回忆,改革开放初期,乳源县医生不多,基层卫生所更是设置很简单,都是瓦房。医疗条件比较差,下雨天瓦房是要漏水的,到了冬天又非常冷。但就是这样,病人也不少。当时交通不便,村民要去县里和市里的医院很不容易。

古远华觉得,能当一名医生给大家治病,很光荣,也很有成就感。所以他考上了韶关医学院校,最后成为一名医生。

1989年,古远华毕业于韶关医学院临床医疗系,开始从事临床麻醉工作。据他介绍,当时一个班约40个同学,毕业后基本都分配到省内各地的基层医院工作。“我记得第一个月的工资是89.5元,在韶关当地不算低。但对比分配到珠三角的同学就比较低了,他们大多每月工资在300元左右。”

“当时,我最大的期望是有一台全自动的麻醉机。”他感慨说,“1989年刚工作的时候,乳源县人民医院的医生就只有‘三大件’: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10万元以上的设备只有一台X光机和一台黑白的B超机,麻醉机是半自动的,要靠蒸汽挥发,由人全凭经验按皮球来控制,很不精确。而全自动麻醉机,只要将人的参数输入,就能得到病人比较舒适的麻醉剂,安全又方便。”

此外,刚去上班时整个县人民医院只有不到200人,全院仅有150个床位,而且分科为“大内科”“大外科”,连产科都没有独立,属于“大外科”。病床紧缺,治疗软硬件差,患者经常要去韶关、广州看病,特别是需要血液透析的病人。这不但让患者花费很大,而且车马劳顿,求医艰难。


希望县里的瑶汉患者,能有90%在县里就把病看好


广东省将“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升级建设”列为省十件民生实事,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古远华的新愿景是:“全县瑶汉患者不出县就能得到三级医院的技术和服务。”

在古远华看来,这样的状况在近些年开始逐步大幅改善。

2015年,乳源县十大民心工程之一的医院住院大楼(增200个床位)改扩建工程动工,2017年8月正式投用。这大幅缓解了群众看病难、住院难问题,也大大增强了老百姓在县城医院看病就医的信心。

2016年之后,医院先后添置了将近1000万元的64排螺旋CT、特种蛋白分析仪、A/B超一体机、全自动验光仪、高档实时四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关节镜、呼吸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腹腔镜以及心电监护仪等76种仪器设备,合计金额约150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医院服务能力提升。

如今走进新时代,广东省将“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升级建设”列为省十件民生实事,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支持47家中心卫生院、16家县级中医院以及160余家县级公立医院升级建设。其中,47家中心卫生院基本完成主体基建工程,当中就包括乳源县人民医院。

古远华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如今医生的门槛高了,硬件好了,医院医生综合素质也在迅速提高。特别是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还派出驻点专家,积极帮助县人民医院新开展妇科、外科腹腔镜技术、宫腔镜技术、镇痛分娩技术、经腔镜甲状腺次全切术等新技术,治疗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对此,古远华的新愿景是:“全县瑶汉患者不出县就能得到三级医院的技术和服务。”他说,希望县里的瑶汉患者,能有90%在县里就把病看好。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