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社诗人古直与客家文学的影响
撰文:古小彬
(《中华古氏》杂志总编辑、福建客家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广东古家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中国文学史上,客家文学极富特色,许多从事文化、历史、民俗研究的学者,也极为关注客家文学。
如果说宋初粤东诗人古成之是广东客家文学的孕育者,那么近代的南社诗人古直,则是在客家文学的沃土中茁壮成长的新生代。
南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著名文学团体,由柳亚子、陈去病、高旭等热血文学青年,以诗歌作斗争武器,以文学鼓吹革命,于1909年在江苏省苏州市成立。南社成员多为中国同盟会会员,古直就是其中一员。
古直是广东省梅县梅南镇滂溪村人,1885年出生,1906年加入了同盟会。
古直能在客家文学中取得成绩,源于诗书传家及生长于客家文化中心梅州的影响。象宋代的古成之、古革等文化界名人,都是他的远祖。至近代,“数世皆以文艺显”,祖父古湘帆,渊静好学,早都文誉;父亲古锡贤,“塾中诵书,每超群儿”。到古直本身,十三岁时便能熟记《唐诗三百首》、《四书》、《五经》等。
古直于1907年在梅县松口体育传习所毕业后,担任了松口公学教师。翌年春,与李季子、钟动等组织“冷圃”诗社文学组织。冷圃诗学社设在梅州城北门外的曾氏义祠,坛主李季子、与成员钟动、古直、曾伯谔、曾勇父、曾晚节、黄慕周,号称“七子”。李季子去世后,社务由古直主理。因冷圃诗社是一革命团体,南社元老柳亚子对该社十分关心,常写信询问社况,古直在复柳亚子诗中与道:
多君问冷圃,贱子试言诸。
近市异晏宅,面城同潘居。
左有疏树林,右有稻蟹区。
夹道长草木,萧萧悲黄芦。
遥遥对兰若,钟声时有无。
行行临荒原,高坟互相逾。
日暮暮烟台,茫茫满平芜。
李生爱此地,相与结吾庐。
手艺百盆兰,复聚千卷书。
啸傲南窗下,栖迟常多娱。
悲来发浩歌,往往缺唾壶。
方将招梅鹤,何期竟兰枯。
门巷今依然,风景将无殊。
感此一长叹,吾恨艮难舒。
古直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1915年,具有“窃国大盗”之称的袁世凯,因“复辟帝制”而激起全国人民的公愤,反袁浪潮一波高过一波。在港活动的革命党人钟动,写信邀请古直到香港,共商讨伐袁世凯事宜,并任命古直为“南洋筹饷讨袁专员”,于1916年正月赴南洋筹款。在往返南洋期间,古直就所见所闻,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爱国诗篇。如《海防行》中“蜂屯蚁聚不知数,强被驱遣各吞声;爷娘妻子闻永别,白衣泣送期一决。”“捐驱报国亦何有?以死卫仇良可哀!”“不敢怜人感自怜,满天风雨念家山;男儿终不为奴死,万里沧波一间关!”等等,既表达了对法国殖民主义野蛮行径的愤慨,亦抒发了自己为改变祖国命运而奋斗的决心。
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古直拜见了因反对张勋复辟,国会解散后避难于此的原广东教育司司长、国会议员饶芙裳先生,希望饶先生回到祖国,继续参与推翻帝制的战斗。并写下了情真意切之诗:
杖履追随感夙知,梅州风雨不胜思。
别当桑海扬尘日,来又蓬莱水浅时。
原上频频呼急难,秦尘黯黯泣无衣。
椰乡信美非吾土,贾季于今可共归。
二十年代初期,中国南北军阀内战不息,而国民党内部亦内讧不止,古直觉得救国无望,救国热情一度低落。1921年2月,以陶潜为榜样,辞去县长职务,隐居于庐山“葛陶斋”写诗著作。此时,虽身不在政界,心却仍时刻关心着民族命运与人民疾苦。
1940年9月,湖南省主席薛岳电请古直到长沙参观。古直在长沙期间,受到薛岳主席的盛情款待,曾立《长沙会战纪念碑》以示纪念,其中有首七绝诗:“楚虽三户必亡秦,忠愤千秋又一申;试上屈原祠上望,蔽天枭獍戮江滨。”薛岳看后,极为满意,几次提请古直担任湖南省府主席参议,均遭婉言谢归。
古直的著作很多,但较突出的是他精心编纂的《客人丛书》,为客家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客人丛书》分为《客人对》、《客人三先生诗选》和《客人八家骈文选》。
客家,英译为Hakka,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个民系。商务印书馆《辞源》解释为:汉末建安至西晋永嘉间,中原战乱频繁,居民南徙,北宋末又大批南移,定居于粤、湘、赣、闽等省交界地区,尤以粤省为多。
在客家人聚居地,流传着“北作主人南作客”、“逢山必有客,有客必住山”、“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等谚语。因客家人较其他汉民有着“特别”之处,“客家学(Hakka Ology)”的研究,在国际学术上备受关注。
辛亥革命时期,古直就以扬州罗膺中教授、桐城方孝岳秘书二客提问,自己应对方式,撰写《客人对》。特别是在客家源流问题中,别开一径:“夫鸿燕知去阴而就阳,人类亦规利而远害,运无常隆,时有中否,盘庚宁民于殷毫,太王避狄于岐山,反主为客,则迁徙之由,当典午之不兢也。”“中原人士,门阀自高,语言风俗初不相入,后虽土断,犹似同侨客,百年而往,子姓益孳,然本邦之望已绝,遂向外迁徙。扬州晋安郡、庐陵郡、南康郡与广东惠、潮、梅、南、韶、连皆毗连也,故客人入粤,此源流可考者也。”
至于“客家”称谓,日本学者小川琢治《台湾岛志》载:“客家:支那移民中称为客家(Hakkas)的种类,其容貌风俗乍一见与其他支那人并无二至,但其他支那人将其看成是另一个种族,其种族多居于广东地方,当地居民将其作为外来种族而加以排斥,此乃为客家名称之起因。”《台湾怪习记事》第五卷则称“所谓客家者,或曰其为土人或番人的杂种”。谬论种种,各成一说。1922年,民主革命家、著名学者章太炎在为罗翽云《客方言》作序时说:“以言语异广东诸县,常分主客,褊心者或鄙夷之,以为蛮俚,播之书史。自清末以来,二三十年之中,其争益剧,余独知言蛮俚者为诬。”当时,古直还针对视客家人为“榛狉”谬论进行有力批驳的同时,大举客家先贤的文学造诣与民族精神。如评唐代宰相曲江县人张九龄,“气象高雅,不在燕许之下;神味超轶,可与子昂方驾。相业不过偶然遭逢,用才尤在文章之境,信为文场元帅。”评韶州刘希仁“开卷慕孔,精于儒学。讲问经传,若周公、孔子、左丘、公谷四环在座也,著述得圣人之旨,文章与韩柳齐名。”辛亥革命中,“红花岗四烈士皆客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客人居三分之一,北伐战争中最著为汀泗贺胜二役,皆客人将帅居首功,廖仲凯、邓仲元尤著。”
《客人三先生诗选》是古直精心编辑清代客家才子李黼平、宋湘、黄遵宪的诗文。李黼平,嘉庆十二年(1807年)进士及第,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知县,先后讲学于广州粤华书院、东莞宝安书院。古直评论其诗词“情以为根,文以为华,礼义为实,更能得古人声韵之微,于不言之表,故绝于笙伦。”宋湘,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及第,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知府,曾讲学于惠州丰湖书院、广州粤秀书院。所著诗集《红杏山房诗钞》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名学者钱仲联把他和清初的屈大均并列,称“南邦屈宋无前辈”。黄遵宪,光绪二年(1876年)举人,历任清政府驻日、英使馆参赞,美国旧金山总领事、新加坡总领事等职,是著名的诗人、杰出的外交家。所著诗集《人境庐诗草》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古直之所以编辑这三位客家学者的诗作,是因为“三先生之诗,光焰万丈,江河不废”,“北人意轻南士,以地望自高,言语风俗格不相境,后虽土断,人亦以客目之矣。”“浅人不学,犹欲以榛狉相加,多见其不知量矣!”
《客人八家骈文选》又称《客人骈文选》,主要收编张九龄、李黼平、吴兰修、张其翻、丁惠康、温仲和、钟动、谢贞盘等八位客籍学者的骈文,文体多样,有赋、颂、记、序、铭、启、碑、墓表等。
著名客家学研究者罗可群教授对古直的客家研究,作出了肯定,对《客人丛书》评论为:虽是实录,却极富文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既是学术论文,又是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