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家资讯

古小江:忆母亲

来源:本站日期:2019-3-11 浏览:0


忆 母 亲

 

●  古小江

(古小江:江西省遂川县森林公安局局长、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古氏文化促进会遂川理事会名誉会长)


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已达知天命之年,五十年前母亲生育了我,十年前母亲离开了我。整整十年,对母亲那份思念有增无减,每每想起母亲都有一份写点东西来纪念她的冲动,却常常不知从何下手,因为母亲在我心中永远是仰望的山、凝重的地,我无法用笔表述。今天,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我想还是记述几个片段来纪念母亲。

母亲的一生历经沧桑,但她坚忍不拔.母亲年界四十五才生下我,六十年代末,家里人口多,虽然父母都在乡里圩镇供销合作社工作,但是我出生不久家里便接连遭受严重打击,一是年纪达八十三岁的奶奶去世,刚刚安葬好老人,家里就又接到通知要下放到农村去。

按照当时的国家政策,国家无力承担大多非农业人口的供养保障,为减轻政府负担规定城镇单位双职工及其子女必须下放一部分家庭到农村去自力更生,我们全家无依无靠的,自然没有选择,一家六口都被下放到一个举目无亲的小山村,当时的艰辛苦难,无法想象。首先住房只能是借住在一个农户家的余房里,条件之差可想而知,寄人篱下,遭人白眼,苦不堪言。其次是粮食,当时虽然是人民公社,大集体里,却都要靠劳动力挣工分,家里父亲年老多病,我们兄弟姐妹四人都尚年幼,所有的重担都落在瘦弱的母亲身上,母亲自然是里里外外,起早摸黑,没日没夜地劳动,无论怎样辛苦都毫无怨言,不甘人后,可虽然辛苦付出,却因缺乏强劳动力,生产队计分分值低,年底结算时仍然欠帐,常常担着空箩筐去,回来时也带不回多少粮食,生活无以为继,母亲面对这些困难都很坚强,回家后仍然坚强地说我们家会有办法挺过去的,自然就是靠自己开荒种地收获的红薯丝、杂粮当主角,将就着过。小时候常常我们家吃晚饭时,家里厅堂里放着一大担红署藤,我上床睡觉,往往就是伴着母亲剁猪菜声入睡,第二天早上起床后红署藤已煮成为猪食,期间剁煮时间达四五个小时,其辛苦可想而知。日复一日,家里的木墩都被剁矮了一节.母亲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战胜困难的勇气一直影响着我们全家。  

母亲一直以来最为遗憾的就是自己没有读过一天书,不识一个字,但是她知道知识改变命运,所以她对我们文化的教育极为重视。当时当地的农村女孩子基本不上学,都去劳动,邦助家里做杂务,上山砍柴、下田割禾、带弟弟妹妹、养猪养家禽,女孩子就是一个免费的长工,而我两个姐姐都得以上学,后来大姐确实是邦母亲做事才耽误学业,也已小学毕业,是同龄人的姣姣者了,大哥和二姐都高中毕业,是村里的屈指可数的高才生了,至于我是赶上了好时代,正逢其时,恢复高考,重视教育,我在母亲的教导下,小学、初中、高中一直都还争气,最后考到大学本科,八十年代初上本科大学,可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母亲一直引以为傲!母亲当年克服重重困难这样做尤为不易,重视教育成为我家的好家风。

母亲的眼光看得很远,尤其是在置办房产方面.父母结婚时,正当解放,家里一穷二白,无田无土,真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只能在圩镇租店做点小生意为生。苦苦经营几年下来,父母东借西凑,省吃俭用才在圩镇购买一幢街中心的带店面的房子,店铺里可摆近二十张小方桌的.下放后被公家租用,只给月租2元。

下放在农村,住在农户家的余房,除了条件差,更难过的是很遭人白眼,别人都不傻,对外来户入住,心存抵触,明里不说,却常常话中带话,话很难听的,每每此时,母亲都大度地开导我们说这些是暂时的,我们应该感谢人家,人家没收我们一分钱,人家也很困难,但我们一定要自强自立. 当时父亲却觉得异常郁闷,看不到希望,暗无天日,这种情况下,父亲觉得让全家居无定所、寄人篱下,让人嫌弃,不如就要求生产队指定地点建起自己的房子来,资金来源就是把圩镇上的店铺处理,母亲听了父亲的提议后,一反常态,坚决反对,甚至发生争吵,母亲的理由十分充足,她坚信这样的日子不会太久,一方面政策总有一天会改变,迟早而已,另一方面,我们兄弟姐妹都会大,迟早也会离开这里,这个偏僻的山村我们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姓小人单,确实不是我家长久安居的地方,在这件事上,母亲的意见占到了主导,圩镇店铺保住了,父亲也不再提建房的事。

日后的发展,证明了母亲的目光很准,三年后,政策变了,父亲恢复正常工作,十年后全家恢复吃商品粮,离开农村返回圩镇,店铺虽旧,却是家里自己真正的窝,这里也成为全家人在改革开放初期谋生存求发展的立足点,日后母亲每每谈起店铺,她都很开心很自豪,为自己当初的坚持而尽幸。后来她跟随我到县城生活,她一直觉得我的套房缺失了店铺的自由、喧闹,不接地气,我们都理解她。直到她病危之际,她对我们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她要回到店铺住,她想在店铺里安详离开,我们兄弟姐妹商量,虽然店铺已出租,加上圩镇上没有其他亲人,但是我们还是决定成全她的心愿,大家总动员,克服困难,一起陪这个吃了一辈子苦的老人在她自己置下的房屋里度过最后这段日子。

母亲一生善良,教育我们要善待他人,知恩图报.家里当年开茶店,父母待客热情,经营有道,生意兴隆.我们当地茶店文化传统丰富,无论是朋友相聚,还是谈婚论嫁,交流信息做生意,消磨时光都要在茶馆进行.尤其是圩日更热闹非凡,熙熙攘攘.顾客的习惯是先吃茶再买单,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总有囊中羞涩的人要求赊帐,作为老板娘,从来都满口答应,不为难顾客,一开始奶奶很是不满她的做法,父母都劝奶奶说吃都吃了,人家不是万般无奈,就不会赊.虽然小本经营却也赢得了人气和好人缘,因而生意很火爆,还有一个风俗习惯是农历年底收赊帐,父母说大部分人都会主动来还帐,最后仍然有不少人不还,母亲都会向奶奶解释说这部分人肯定是实在无钱,无论如何还是感谢他们捧场.父母从不与人发生争执.有时亲戚朋友顾客间有治病救人等急需,父母一定会伸出援手段。

母亲是知恩图报的人,她常对我们说当年家里买店铺时外公家里非常困难但却非常支持,外公把家里唯一值钱可变卖的一根原来放木排的粗壮的棕绳予以变卖,将钱给予我家,这棕绳是当年外公做木材生意留下的一个纪念.母亲说钱不多但暖心,这个恩情不能忘.我们家下放时虽然艰难困苦,但是还是得到了不少好心人的帮助,父母亲一直要求我们要心存感激,是这方水土养育了我们,是这里的人给予我们希望.后来我父亲落实政策回到圩镇上班,我父亲上班的地方就变成全村人的中转站,村里人形象地说有个放雨伞的地方,父母亲对男女老少都笑脸相迎,当时物资紧缺,乡亲们要买点紧缺物资,父母亲都全力以赴.父母亲就是以这样的实际行动来回报乡亲们的。

(写于2018年2月)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