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家资讯

走访海南客家村落 记录客家风情画卷

来源:本站日期:2020/5/13 浏览:0


走访海南客家村落 记录客家风情画卷 

儋州市新居村 邓氏宗祠(古小彬 摄影)


原载《海南日报》2008年11月

从西线高速公路取道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再往南15公里,便是素有“黎汉通衢”之称的儋州市南丰镇。之所以选择儋州市的南丰镇作为采访的第一站,是因为儋州是海南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而南丰又是客家人数最多的一个镇,因人口占全镇的70%,故有“客家镇”之誉。­

20年前,有人统计过儋州的客家人口,大约是19万多人,现在想必已经超过了20万人。因此,应该可以说海南的客家人,大多数生活在儋州。 ­

在南丰老街,尚存一些老旧的两层骑楼,时间最短的据说也有80多年的历史,其余的已经被新建的楼房所取代;然而,走在被踩踏得光滑和碾压得变形的石板路上,依然可以隐约感觉得到昔日这里街市的喧哗。 ­

老街的南路33号是社区的办公室,所在的骑楼已有百年历史。这栋骑楼的二楼阳台为六边形形状,小巧玲珑,廊台的柱子上虽然长满了青苔,但其上细致的雕花仍然清晰可辨,一看就像是大户人家的房子。 ­

街坊们告诉记者:屋子原来的主人是广东梅县客家人,名叫彭合龙,十分富有,一生娶了7房太太,但只育有一男一女。上个世纪土改运动时,成分不好的他不但房子充公,儿子也被送去劳改,此后一直未归,不知所踪;女儿彭火妹后来嫁到了广西南宁,现在80多岁,前几年还曾回南丰看过老房子。 ­

琼崖处处有客家

古小彬对海南客家人素有研究,著有《海南客家》一书,古小彬在长期的田野调查中发现,目前海南的客家人约有40万人,平均每20个海南人中就有1名客家人,他们分布在全岛各地,18个市县中,除了东方市和乐东县外,其它地方都有聚居现象。古小彬说:“虽然海南只有纯客家村,没有纯客家居住的县和镇,但历史上却存在过短期的客家县。” ­ 民国十三年至十四年,儋州、临高一带的客家人,曾发起组织成立客家县“南殷县”,不到一年就夭折了,那大菜园村客家人温琅还担任过短暂的客属“南殷县”县长;抗日战争前,客家人还计划在今琼中黎母山镇松涛村建立客家县“松涛县”,因为当时的松涛街是纯客家人居住地,可惜后来由于日军侵琼便终止了活动。 ­

儋州市南丰镇老街(古小彬拍摄)

海南客家来自何方

儋州的田寮村是客家村之一,这里聚居的钟姓村民的祖先,于清代嘉庆年间迁自广东廉江。村子前方是一座呈四合院布局的围屋——钟氏宗祠,中间有天井,通风、采光都很良好,可惜房子比较破旧现已无人居住,成了纯粹的祭祖场所。宗祠里面有一副藏头联:“颍谷乐弹流水高山百代贤名昭史册,川灵毓秀英文懿德千秋士表振家声。”道出了钟氏的起源为黄河流域的颍水(今河南许昌一带)。 ­ 在走访客家村落过程中,当记者问到他们来自哪里时,大多数客家人一般都说是祖籍广东,也有人说是从广西来的;一些说不上原籍的村民,干脆一口说是福建移民。 ­

古小彬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后发现,早在北宋时期,先期进入赣闽粤边的客家先民,便已陆续渡琼,其中不乏朝廷官员和商贾之士。 ­

“宋末元初,客家的先民们也陆续从赣中南、粤东、闽西来到海南岛繁衍生息;明代迁居海南的客家人也不少。”古小彬说,“但客家人大规模迁入海南岛的时间主要是在清代初期。” ­

起初,有部分客家人随同其他闽粤移民一起南迁海南,到了乾隆十八年(1753年),朝廷发布《敕开垦琼州荒地》命令后,移民日增。这时,有相当一部分居住在广东省广州、肇庆、嘉应、潮州、惠州地区的客家人,越海迁居陵水、琼中、儋州、临高和澄迈一带,尤其以西部为最。 ­

民国时期,又有一大批客家人从南洋和广东来到海南岛创办实业;共和国成立后,海南经历了4次大规模的移民热潮,其中有不少客家人从广西的博白、玉林、陆川,以及广东的惠阳、五华、兴宁、揭西、清远、广宁、阳江等地,携老带幼,成群结队来海南谋求发展。 ­

“崇文尚武”是人们对客家人的普遍评价。历史上客家人对海南岛的文化教育和社会安定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

譬如,梅州人古革,是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的进士,曾任琼州府“教授”,他诲人不倦,颇受敬重,就连黎峒首领都送子弟接受他的教育;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被贬吉阳军(今三亚)的抗金将领——江西庐陵人胡铨,也是客家人,他谪居吉阳八年,对促进当地文教事业不遗余力,让黎汉子弟受益匪浅。及至明代,广东河源人古镛在天顺年间(1457-1464年)任儋州知州时,不但重视兴办学校,还发展农桑生产,惠及乡里;弘治二年(1489年),广西灵川人詹祥任职文昌知县后,为官清廉德政,万民皆称“父母官”,就是卸任后,他还在当地设馆授学。 ­

整个清代,渡琼客家的崇文精神也是不落人后,客家人创办学堂,捐资助学的事迹不胜枚举;就是到了清末民初,在社会环境极其动荡之下,广东兴宁人杨问蕉和南丰头茶村人叶梦松等先贤,还创办了那大地区的第一间客家学堂——陶江书院。 ­

文能治国,武可安邦。过琼客家中的武将人物可圈可点的也不可胜数。如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广东始兴县人邓酢安抚琼州时,亲自捉拿和杀戮叛贼,使得蠢蠢欲动匪类不敢动弹,海南的治安环境顿时大大改善;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广东五华人谢廷瑞守琼数年,清约节俭,公廉生威,吏民慑服。 ­

清代光绪年(1875-1908年),儋州、临高一带的本地人和客家人发生争端,纷扰到附近百余个村落。当时南丰深田村客家人钟鹰扬任职琼州镇标,正在广东阳江征匪,闻讯便回家乡举办保卫团局,会同乡人除暴安良,朝廷对其大加褒奖。现在,钟鹰扬的孙子77岁的钟振超还保存着“力卫乡闾”、“诰封昭武都尉”和“赏戴蓝翎”等牌匾。 ­

在客家人聚居地,流传着“逢山必有客,有客必住山”这一说法。而记者在海南客家村落采访时,也的确发现了这有趣的现象,与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一样,海南的客家人就像“山里人”。 ­

依山傍水好风光

位于东部牛岭脚下的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光坡镇坡尾村委会的同安村,面朝美丽的香水湾海面,村和海之间是即将要收割的金黄色的稻田。 ­ 村里73岁的黄少芬老人说,他们的祖先是在清代同治五年(1866年),才从广东梅县迁至陵水,到他这一代也就第五代;当年结伴而来的还有林姓和邓姓的先人,住在同安村的是黄姓,其他二姓居住在附近的客家村,如坡尾、铜岭、米埇等。 ­

不过,黄少芬话语间总是流露出客家被同化的忧虑:比如村里的人家中,只有他家的人全部会讲客家话,而且5代人中,有4代人娶客家女为妻,不像其他家庭早已跟黎族或汉族人通婚。 ­

客家为何住山脚?

之前,记者总是以为客家人喜欢与山为伴,因而普遍住在山脚下。其实原因并非如此。 ­ 《海南客家》的作者古小彬解释道:“大部分客家人都是在黎族和其它民众之后渡琼的,由于那些沿海地区肥沃的平原地带已被别人占用,客家人只能选择在山脚部位居住,开山垦荒,开辟一片新的生存空间。” ­

古小彬说,客家人的住宅为什么是或呈方形,或呈圆形的城堡式围屋,当时的目的就是为了防御匪类和地痞的骚扰和掳掠,毕竟,客家人作为新来的“客人”,要在某个地方立足,生存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能建起围屋的人家一般家道比较殷实,或者家族比较壮大,没有一定的财力和人力很难实现,一般的家庭则只能盖低矮的瓦房。 ­

“北作主人南作客”

其实,在客家民间还有“北作主人南作客”的说法,意思是他们祖先在北方居住的时候是“主人”的身份,到了南方便成了“客人”,成了客居他乡的群体,想必“客家”也因此而得名。 ­ 据古小彬初步调查,海南客家繁衍发展至今,后裔已达40多万人,还能讲客家话的约有20多万。看来,客家语言文化受到周边人群或族群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古小彬还收集了有关海南客家姓氏的信息,共有八、卜、蔡、曹、陈等100多个姓氏,其中最早来海南的客家姓氏为韩、罗、文、唐等。 ­

经历漫长的历史长河之后,本是“客人”的客家,今天已经成为海南的主人之一。故而,客家民间又有“反客为主”的俗语,似乎古人的这个成语是为他们预备的一样。 ­

(《海南日报》记者陈耿 特约记者郭树护 李玉峰)

台湾张孟涵(左)在采访古小彬老师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