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家资讯

高州市荷花镇老屋村简介

来源:本站日期:2021/10/16 浏览:0


高州市荷花镇老屋村简介


■撰文:古伯龙


广东省高州市荷花镇荷花村委会老屋村,在荷花镇的西北面,地处粤桂边境,北面与广西北流市大伦镇六琴村委会接壤。老屋村背靠长山,面向陵江,距离荷花镇第二中心小学~荷花小学300米;距离荷花镇第二集市大路山圩500米;距离广西大伦圩4公里;距离荷花圩6公里;距离云茂高速荷花出入口8公里;距离信宜市区32公里;距离高州市区52公里。每天,大路山有多辆长途客车往返于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广州市、佛山市、珠海市、中山市、江门市等地;有多辆短途客车往返于信宜市区、高州巿区等地,交通十分便利。

老屋村因为村庄较大,村中有10多个小村庄的名称:屋头埇、立古塘、山路口、梁屋、书房背、中心村、二窿涧、塘宝屋、科正垌、村尾、龙岗、新村等。

根据有文字记载的史料考证,高州古氏九世祖叔馨公(大圆祖)约于康熙戊辰年(1688年)由高州市谢鸡镇义山村委会平隆村迁居老屋村,至今已历330多年;高州古氏十四世贻佳公,约于道光庚寅年(1830年)由平头岗高朗塘迁居老屋村龙岗;高州古氏十五世庆期公,约于同治甲子年(1864年)由大路山花园村迁居老屋村屋头埇;老屋村梁氏开基祖永寿公,约于嘉庆辛酉年(1801年)由广西北流市白马镇水石坡村迁居老屋村;骆步佳在解放前由广西大伦镇六琴村委会迁居老屋村屋头埇;骆日文、骆日坤在解放初土改期间由本村委会塘栏村迁居老屋村。


老屋村现有三个姓氏:古、梁、骆。包括迁居在外地的现有人口,古氏1200多人;梁氏100多人;骆氏40多人。长期以来,我们的祖祖辈辈在这个人杰地灵的村庄,繁衍生息,勤耕力作,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结下了深厚的乡亲情谊。

老屋村在解放初期的“土改”(土地改革)后,也和全国各地一样,建立了“农业生产互助组”;之后又建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初级社”);之后又建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高级社”);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之后建立了人民公社”。当时有一句口号是:“单干好比独木桥,走一步来摇三摇;人民公社是金桥,通向天堂路一条。”

1958年6月,老屋村也同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一样,建立了“集体饭堂”。老屋村的“集体饭堂”设在“东山祖祠”(祀奉高州古氏十世东山祖的祠堂)。刚开始建立“集体饭堂”时,由于受到大跃进“浮夸风“的影响,不顾实际地天天煮饭分给各农户,皆大欢喜;但到了农历四五月份,青黄不接(上一年晚稻的稻谷所剩无几,当年早稻又未能收获),造成粮食奇缺,全体村民只能靠食稀粥度日;由于严重缺乏营养,部分村民患上了水肿(俗称“发黄肿”)的疾病。患病的村民为了治病,只能食“糠粥”;部分患者的家属,每天利用工余时间,到田垌里和村中的小溪里,捕捉一种称作“菩萨谢“的小鱼,连同辣椒叶煲汤,给患上“水肿”的家人喝(据说此种汤能帮助患者消除水肿);有些儿童,因缺乏营养,体质十分虚弱,骨瘦如柴,年满两岁了,还不能站着走路,令人看了心伤掉眼泪。

1960年,国家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解散了“集体饭堂”,组建生产队;并且允许农户在集体土地外开垦“五边地”(可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收益归农户所有。从此以后,村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老屋村在1965年前有五个生产队。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根据上级的部署,把原来的五个生产队合并为两个生产队(一队和二队合并;三队和四队、五队合并)。荷花村委会当时称为“红花大队”,老屋村也称为红花村,合并后的生产队简称为“红一队”和“红二队”。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领导机构~队委会,负责领导、指挥全队的生产劳动。队委会包括队长、副队长、会计、出纳,、记分员等。

根据农时季节,每天早上和中午,队长负责叫开工;社员根据队长的工作安排,携带所需工具到指定的地方劳动;记分员到现场记录出勤情况。每个工作日为10分工,,按照劳动力的强弱和工种不同,又把10分工分为“10、9、8、7、6、5”等几个档次。每10分工的价值0.15元(一个社员在生产队劳动一天的价值)。此外,农户烧柴煮食的火灰、牛屎牛尿、猪屎、鸡鸭屎、人尿等农家肥,称给生产队的,都按一定的比例折算成“工分”给农户。农户除了劳动的“工分”外,还有农家肥的“工分”。这两种“工分”加起来,决定了农户除了领取基本口粮之外的收益。

在生产队时期,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木头塘公社每年都向18个大队下达种植水稻面积的指标;红花大队又按照公社的指标,落实9个生产队水稻的种植面积和应上交公粮、购粮的任务(公粮即农业税,上交给国家;购粮,统一在国家的粮仓保管,主要是供应给非农业人口)。完成公购粮任务后,剩下的稻谷作为农民的口粮。这些作为口粮的稻谷,不同年龄段的人,按照政策规定领取基本口粮;按一定比例留下的就按劳分配(多劳动力的家庭,因为工分多,得到的稻谷就多,并且还有余支钱领;人多劳动力少的家庭,因为工分少,得到的稻谷就少,并且要上交超支款)。

在生产队时期,耕牛是公家的,安排给部分农户养(每头牛每日给若干“工分”);绝大部分家庭都养有猪和一定数量的鸡、鸭、鹅等。

在生产队时期,除了绝大部份的土地、山岭归集体所有外,每人还分有4厘自留地。各农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经营自留地。除了种植水稻、番薯、芋头外,部分农户还根据季节,种植京夏、防党、天冬、大麻等经济作物,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同时,还分有一些自留山。

在生产队时期,水稻主要是“六才号”、“田基度”、包胎白”,“胞胎红”等高杆品种,易倒伏,抗病力弱,亩产不高。早稻人均稻谷150斤左右、晚稻250斤左右。因为肉类少、食油少,一般的成年人一餐食一斤米是没有剩饭的。所以,部分农户经常食粥度日。

在生产队时期,收割晚稻后,选择部分半沙泥的农田种番薯。这时种植的番薯,次年农历三、四月就可以收获,所以称为“三月薯”、“四月薯”。

在生产队时期,“牛是农民的宝贝”。早稻收割的时候正值夏季,这时的田基、河坑边、山上的野草生长十分茂盛,耕牛不缺乏饲料,所以早稻经脱粒后,大部分的禾秆分给农户做燃料;晚稻收割的时候已进入冬季,野草枯萎,所以晚稻经脱粒后,大部分的禾杆要晒干收藏好,作为冬季和次年春初耕牛的饲料。

在生产队时期,农户利用空余时间编织竹帽、粪箕和出口竹器(字纸箩、飞碟、花篮等),一律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要统统割掉。大队干部和公社派住的工作组人员,不分昼夜,随时可以进入农家搜查。一经发现,对农户的编织工具、编织的成品、半成品和编织的原材料,一律没收,并于次日通报全大队,杀鸡儆猴。

当时广东的生猪政策,是“四六分成”。每头肉猪,四成归养猪户,可以在市场上议价销售;六成按牌价(猪肉、猪骨、猪内脏的统价,每斤0·64元)卖给国家(广西的生猪政策,是“杀一留一”。农户只要把一个有100斤肉左右的猪牌价卖给国家,自己就可以杀一个两三百斤肉的大猪在市场上议价销售)。

生产队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有:1、卖购粮的收入;2、种植经济作物胡椒、大麻、黄烟(由供销社收购站收购)等的收入;3、集体养猪的收入;4、副业(做豆腐、豆炸到市场上卖,擅长做泥水、木工的社员外出务工每天要交约1元的副业款)的收入;5、超支户上交超支款的收入。生产队的这些收入,主要是用来购买供销社按分配供应的肥料农药;根据需要购买耕牛农具等;支付余支户的余支款。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老屋村红一队是木头塘公社发展集体经济的典型。集体养猪、种植胡椒等都很有名,很多生产队都组队前来参观学习。当时,木头塘公社只批准红一队蒸米酒,供应全公社。每到农忙季节,全公社的生产队,都派人到红一队购买米酒,在他们的队里,用扁鱼和韭菜煮好汤,调好米酒后,分给各养牛户,在生产队的晒地,用竹筒灌给耕牛食,以消除耕牛的疲劳,增强体力。由于有了酒糟、豆腐渣等饲料,红一队的猪越养越多,越养越好,增加了集体的收入。

红花大队同其他大队一样,成立有专业队。大队按照一定的比例,从各个生产队抽调人员到大队专业队劳动。民办教师作为大队专业队人员之一,每月领取26个工作日的工分,回到所属的生产队分配。

在计划经济年代,有些商品是凭票供应的。例如,每人每年分配1丈3尺6寸布票,到供销社买完此布票后,在一年内就不准再买布料了。机关单位的人员每月分配2元的肉票(每斤猪肉0·81元),农业人口是没有肉票分配的,经济许可的社员只能到市场上买议价猪肉。

从1972年起,在上级的领导下,老屋村兴起了“农业学大寨”活动,大搞开荒造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大搞科学种田。当时主要是学习信宜县竹山公社单岭头队“40字诀”的水稻栽培技术(“浅水插秧,深水回青,浅水分蘖,晒田拔节,好禾重晒,丑禾轻晒,干湿孕穗,薄水抽穗,浅水灌浆,落干黄熟”)。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老屋村1982年开始分田到户。自从分田到户后,村民们过上了温饱的生活,并且逐步迈向小康社会。老屋村原来的“红一队”和“红二队”已改称为“红一村”和“红二村”。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1988年,海南省被批准为经济特区)。

创办经济特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邓小平的倡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顺应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新趋势,在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重大步骤。从这个时候开始,老屋村一批青壮年逐步“洗脚上田“,外出创业或者进城务工。

1983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实行政社分设,取消了人民公社制度,在人民公社的基础上重建乡体制。乡重新被确立为农村基层行政单位。

《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反映的实质性改革主要是实行政社分开;乡以下实行村民自治;要求建立乡一级财政和相应的预决算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乡级政府财政。

“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转变为“政社分开”的乡镇政府,是上个世纪80年代整个国家以“放权让利”为导向改革的结果。这种变革一方面适应了农村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的改革要求,恢复了农民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进了农村的改革和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红一队的梁盛海,成为木头塘公社为数不多的“万元户”之一,受到了上级的表彰和奖励。

1984年,由于大力推广种植矮杆、耐肥,抗病力强、颗粒饱满的杂优水稻,粮食亩产大幅度提高。1984年,老屋村开始通电,使祖祖辈辈晚上依靠火水灯照明成为历史。

1993年,高州撤县设市;“木头塘镇“改名为“荷花镇”;“红花大队”改名为“荷花村委会”。

2005年12月29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经表决决定,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十六次会议于1958年6月3日通过的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这意味着中国农民从2006年第一天开始,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一一农业税。农业税的取消,一方面意味着中国经济结构在升级的过程中,农业的比重正在逐步降低;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已完全具备了取消农业税而不致于影响国家全局发展的经济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老屋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已经告别泥砖瓦房,家家户户都建起了楼房;乡村公路通往各家各户;部分家庭已购买了小车;很多家庭都有摩托车、电动车、空调、冰箱、电视机、洗衣机、音响设备、现代家具等;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老屋村的父老乡亲十分重视智力投资,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据统计,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共有132人考上大专院校(具体内容暂略)。其中,博士1人:古林强(中山大学学士,同济大学硕士、博士),现任广州大学建筑技术副教授。硕士4人:古开元(四川大学学士、硕士),现任腾讯公司总监。古竞(中山大学学士、硕士),现任广州某电脑公司经理。古敏(女;广东商学院学士、硕士),现任深圳市某公司会计师。梁敏(女;深圳大学学士,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硕士),现在深圳市某律师事务所任专职律师。在读硕士研究生3人:古先林(华南农业大学学士,在读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古培焕(女;武汉师范学院学士,在读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古烽琰(西安培华学院学士,在读厦门集美大学硕士研究生)。此外,还有一批高中生、中专生、中技生,已经毕业的,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奋进新时代,筑梦新征程。

老屋村有中小学教师33人(包括原任和现任)。其中,中学校长1人:古伯龙。中学教导主任1人:古壤壤。中学政教主任2人:古小滔(现在新疆支教),梁镇海。小学校长7人:古永广、古永杰、古海祥、古中辉、古霄霄、古小锋、古福胜。小学教导主任1人:古泳。

老屋村在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中,任职科局级干部5人(包括原任和现任):高州市畜牧水产局副局长古乃广,茂名市肉类联合加工厂厂长古瑞武,高州市人社局办公室主任古冠明,顺德区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检验室主任梁青保,化州市那务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所长古经纬。

老屋村有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家。例如,深圳市恒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梁世华,广东省物资集团总公司经理助理古航,高州市益利烟花爆竹有限公司总经理古中宝,广州市景盛金属回收有限公司董事长古小列。

老屋村有一批靠诚实劳动致富的种养专业户。其中,养猪存栏量超过100头的有:古朝汉、梁世武。

至目前,全村共有31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具体内容暂略)。其中,古盛志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荣立三等乙级大功,退伍后安排在荷花信用社工作;古应祥,退伍后安排在荷花武装部工作,历任干事、副部长、部长;古伯强,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功升某高炮营副营长,转业后安排在茂名市造纸厂工作,任副厂长、工会主席。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为我们负重前行的是谁?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他们在适龄应征时,响应祖国的召唤,应征入伍,在保卫祖国的岗位上,贡献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我们向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习、致敬!

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父老乡亲们踊跃捐款,建设老屋村文化广场(已有201人捐款)。现在,已经捣制好广场的地面,布置好了一个篮球场,捣制好中心舞台的地面。但是,还要逐步完善各项配套设施,使其成为全村的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娱乐中心等。目前,资金缺口还比较大,诚望父老乡亲们继续慷慨解囊,捐款赞助。

为了把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为了激励青少年“勤奋好学、立志成才”,2019年设立了老屋村“尊老爱老、奖学助学公益基金”(基金全部来自热心人士的捐款。共有221人捐款,其中,古中宝5万元,梁世华2万元,古航2万元,古伯龙1万元,张凯1万元)。设立该公益基金以来,每年在重阳节期间,基金会的主要负责人,都精心组织,具体安排,召集全村60岁以上的160多位老人(包括随子女居住在外地的近40人)召开座谈会,共进晚餐,每人送12斤长寿面;对80岁以上的30多位老人,每人加送一个长寿红包,祝愿他们健康长寿。对当年高考被大专院校录取的学生和中考被重点中学录取的学生,颁发奖学金(几年来,因没有父老乡亲申请“家庭特别困难学生补助”,未有发放助学金)。参加座谈会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是无私奉献,没有一个人要求补助的。

现在,老屋村在繁荣的背后,也有不容忽视的隐忧:由于大多数青壮年长期在外地创业或者务工,把孩子留给家中的爷爷奶奶照顾,造成隔代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比较突出;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一些青少年染上了沉迷玩电子游戏机和手机游戏的恶习,玩物丧志,或者荒废学业;一些青少年无证驾驶摩托车,在乡村公路横冲直撞,险象环生;长期在村中居住的主要是一支“九九三八六一部队”(“九九”:老人;“三八”:妇女;“六一”:儿童);一些不法分子窜到村中,专门瞄准老人和妇女,利用花言巧语,骗取钱财,个别老人和妇女因贪小便宜,以为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会掉下“金九月饼”,结果上当受骗的事情时有发生;由于原来的农民已年老体弱,无法再干农活,年轻人又不愿种田,劳动力严重缺乏,造成部分农田丢荒,出现了部分村民到市场上买米回来过日子的怪现象;村中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修筑的、用来灌溉农田的大埇尾山塘和屋灌塘,已承包给他人养鱼(塘边建猪栏养猪),使原来清清的山塘水有了一股异味,变成了环境污染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何时再现清沏的绿水?我们热切地期盼着!有些村民在山塘的源头过渡开发泉水,致使流入山塘的水越来越少,有时甚至出现断流,导致山塘长期储水量不足。每当遇到天旱,农田得不到及时的灌溉,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因灌溉用水引起的纠纷,时有发生,等等。要振兴经济,建设美丽、富裕、和谐的老屋村,还任重道远。

2021.9.2于广州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